旁边众人轰然大笑。
小孙子觉得阿爷的话有些丢人,羞得满脸通红,拉着阿爷道,“走吧,那边有观礼台,咱们去那边,没准能看到皇帝呢!”阿爷撇了撇嘴,“有什么好看的,又不能当饭吃。”不过,还是跟着小孙子,来到了观礼台。
所谓观礼台,不过是临近鼓楼的一个商家的噱头。
他们的酒楼三层,二楼上有个天台,四周围了一层护栏,便成了观礼台。当听说上观礼台每人需要五十文时,老爷子有些心疼,不过,他疼爱孙子,还是交了一百文,两人登上了观礼台。
上面早已站满了人,入口处,还有几个官兵,在维系秩序。
果然,登高望远,从这里看向长生塔,几百丈开外,清晰了许多。
这时,一名中年男子付了钱,缓缓登台,官兵见他背着一个包裹,便道,“打开瞧瞧!”中年男子打开包裹,里面是一个拳头打的铁疙瘩,如陶埙的形状,上面有七八个孔,刚好一只手能握住,旁边还有一根细长的铁钎。
官兵问,“这是什么?”
中年人道:“一个乐器。”
“奏一下!”
中年人将那铁疙瘩放在嘴边,一段哀伤的曲子,缓缓而起,才听了两句,官兵有些不耐烦的打断了,“行了,行了,大喜庆的,听这个晦气!”
不过,却也给中年人放行。中年人点头称谢,来到二楼观礼台上,站了片刻,看到了那个小孩正在盯着他,于是冲他一笑,小孩也冲他摆了摆手,露出两排牙齿,只是最近孩子在换牙,缺了两颗门牙,显得有些可笑。
中年人没有往前面挤,而是绕到了人少的背面,轻轻一跃,来到了三楼楼顶。
小孩一看,很显然三楼更高、视线更好,只是两丈多高,以他瘦弱的神躯,根本爬不上去,一脸艳羡的望着中年人,只见他把那铁疙瘩握在手中,按下机关,铁疙瘩缓缓舒展开,左右拉伸,变成了另外的模样。
小孩打眼一看,这不正像是一副弓架嘛?
中年人取出细长的弓弦,挂在弓架之上,手指微微撵动,一些铁屑掉落,先前那根铁钎,变成了一支箭的模样。
铁弓铁箭?
小孩子自幼跟爷爷在深山打猎,也用过弓箭,拓木是最常见的材料,至于铁的抗压和弯曲度不够,所以极少用铁来作箭,所以中年男子的举动,引起了他的怀疑,中年男子也注意到了孩子的目光,食指放在嘴边,作出了个噤声的手势。
小孩也以噤声回应,似乎成了两人的小秘密。
前面的阿爷在喊他,他冲中年男子笑了笑,便向阿爷跟了过去,对阿爷道,“刚才好奇怪,有个大叔用铁作了一把弓。”老汉闻言,“铁做的弓箭,有个几把用!”
中年男子却望着远处的长生塔。
长生塔上,空无一人。
只有三百丈的距离。
这是大明皇帝与死亡之间的距离。
别说三百丈,就是五百丈,这位来自北周的铁箭传人,也有足够的信心,一箭取之性命。
……
太平道观。
范小刀、赵行不止一次来到过这里,或明或暗,对道观已比较熟悉。
今日,由于圣典的缘故,国师太平道长随陛下前往天坛祭祀,而道观中的大部分人,早已提前抵达那边,为圣典作着准备工作,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留守。
两人虽有登闻令在身,不过却选择了暗中调查。
有了老妇人手中的御状,他们很顺利的来到了后山。
太平道观前殿对外开放,可是后山却是禁地,没有太平道长的允许,便是生活在道观中的人,也不得进入。
已是初冬,天气乍寒,初雪未至。
树叶泛黄,落满了一地,原本后山之上,种满了的红山果,随着秋意渐去,大多也都熟透,落在地上,渐渐变得枯萎。山路崎岖,铺满了树叶,两人走在路上,每一脚下去,都会发出沙沙的声音。
后山之中,有太平道观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本来,有了郭氏兄弟的供述,他们便想暗中调查太平道观,可是却被太子朱延阻止了。如今,他们有了状纸中的描述,很容易找到了后山中,那七棵呈北斗形栽种的桑树。
桑树尽头,则是一个山洞。
门口有两个中年道士负剑而立,目光闪烁,似乎在打量着一切可疑的痕迹。
旁边则是一口钟,可疑随时向山洞内部传递讯息。
这两名道士,看似武功不俗,但以范、赵二人的武功,想要进去,并非难事。不过,要想不打草惊蛇,也非容易之事。正在犹豫之际,远处传来了脚步声。两人警觉,连忙躲入山路旁的杂草从中。
后山之上,杂草丛生,灌木数尺,隐蔽其中,很难被人发现。
而且两人早已屏息凝神,隐匿气息,藏住了自身的生机,除非对方武功远在他们之上,且刻意运功感应,极难发现在数丈之外的二人。
来的是两人